争做强军路上的科研先锋
争做强军路上的科研先锋
争做强军路上的科研先锋
陈振华在科研一线。彭建辉(péngjiànhuī)/摄
不久前,军事科学院某部(mǒubù)一处试验现场,某科研设施正在高速运行。测控(cèkòng)间内,研究员陈振华与团队成员紧盯屏幕上的参数,不断(bùduàn)地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,提取关键信息。
陈振华所在的研究室主要从事某类科研设施设计(shèjì)建设。多年来,陈振华在岗位上(shàng)默默无闻、潜心研究(qiánxīnyánjiū),先后参与(cānyù)或领衔10余项科研设施的设计建设,从一名普通科研人员成长为创新发展的中坚人才,为强军兴军贡献力量。
“这是值得奋斗一生的(de)事业。”1991年,陈振华硕士毕业(bìyè),毅然选择走向大山深处,怀揣着科技报国的坚定信念,投身科研设施设计(shèjì)建设事业。
“刚来时,作为团队新人的(de)(de)(de)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。”前不久,在单位举行的一场教育活动(huódòng)中,陈振华带着团队的年轻人,回到自己入职之初的工作地点,面对大家的提问,他回忆起了自己崭露头角的“第一仗”,然后说:“只要肯努力,没有啃不下的‘硬骨头’!”
当时,他和(hé)团队受命攻克一项科研设施重要组件的(de)设计研制难关,该(gāi)设施凝聚了几代设计人员的心血和汗水,除他所学习的机械制造专业外,还(hái)涉及几十个其他学科专业,这让年轻(niánqīng)的陈振华深感责任重大。他不敢有一丝懈怠,认真钻研并经过反复试验、比较、优化,他和团队最终拿出了便捷、高效的设计成果,成为该工程的一大亮点,他也因此荣立(rónglì)二等功。
“每一步都稳扎稳打,最后不会出什么大岔子。”陈振华调侃自己是机械(jīxiè)制造专业毕业的(de),做事也比较“机械”。参加工作以来,他一步一个脚印积累知识、摸索经验(jīngyàn)。后来,随着若干科研设施上马,陈振华凭借深厚扎实的专业积累在(zài)工作中勇挑大梁,在科研实践中锤炼(chuíliàn)自己,无论是复杂的技术难题还是跨领域的协作攻关,都能从容应对(cóngróngyìngduì),他在多项(xiàng)重大任务中贡献突出,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、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5项,荣立二等功两次、三等功1次。
陈振华深知,铸造科研设施,需要一支强大的人才矩阵。除了不断锤炼提升自己,他也高度关注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成才,近年来,他致力于构建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(yōushìhùbǔ)、人才共育的科研团队,为年轻科研人员制订(zhìdìng)“个性化”发展(fāzhǎn)方案,让他们(tāmen)快速成长。
团队成员小尉读研时,陈振华作为第二导师为他设计研究方向,选定了一个(yígè)大家眼中的“冷项目”。小尉起初颇为不解,但当他一步步(yíbùbù)完成课题后,却发现这个方向极具前沿优势,并在多年(duōnián)后的一项科研设施研制中成为重要支撑(zhīchēng)技术。后来(hòulái),经过科研项目历练,小尉也渐渐成为团队骨干。
如今,陈振华身后的人才矩阵,梯次完备、业务全面,团队成员普遍实现能力升级,成长为青年英才。在(zài)项目锤炼中逐渐独当一面的尹高工感慨地说:“因为站在这些前辈的肩膀(jiānbǎng)上(shàng),我们更好地实现了成长蜕变(tuìbiàn)。”
陈振华(chénzhènhuá)身形清瘦挺拔,姿态沉稳自若,走起路来颇有几分侠气。他话不多,与大家(dàjiā)见面时轻轻点头代以问好,偶尔(ǒuěr)说几句话也是轻声细语。
“温文尔雅、谦虚和蔼,待人非常和气”“总是(zǒngshì)愿意(yuànyì)帮忙解决(jiějué)实际问题”“和颜悦色,是个非常接地气的人”……熟悉陈振华的人,往往都是这样评价他。
平时“和颜悦色”的陈振华,到了评审、验收现场(xiànchǎng),就变成了“黑脸包公”。不管是对战友(zhànyǒu)还是协作单位、承制厂家(chǎngjiā),他在质量问题上分毫不让,甚至拍桌叫板。
他(tā)们对陈振华是(shì)又“爱(ài)”又“怕”,“爱”是因为爱较真的他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,“怕”是因为他是一个严厉的人,眼光很“毒辣”,总是能发现不足。陈振华说:“靠着较真和严厉,才能(cáinéng)保证后续工作顺利推进,这不但节省(jiéshěng)了大量的经费和时间,还消除了安全隐患。”
那年,某科研设施其中一个部件研制进入关键阶段,承制(chéngzhì)厂家反馈,难以达到加工(jiāgōng)精度。陈振华立刻带领技术骨干直奔工厂、车间(chējiān),来到施工一线。
看到偌大的工厂(gōngchǎng)里只有寥寥几个工人(gōngrén)师傅在开展焊接工作,陈振华很快找到了(le)问题症结。他及时组织召开(zhàokāi)工作协调会,要求厂家通过异地用工解决高水平焊工数量不足问题,所有工人必须在自己负责的每个焊缝做标记以便事后追踪。很快,他们(tāmen)就解决了加工质量不佳的问题。
在另一科研设施的核心部件验收(yànshōu)过程中,虽然总体性能已经满足基本使用需求,但(dàn)有个别指标未达到合同规定。“达不到原定的设计标准,我决不签字!”陈振华(chénzhènhuá)说。
通过重新加工调整,20天后承建单位最终达到了(le)设计(shèjì)精度要求,该部件才在陈振华那里过了关。
陈振华(chénzhènhuá)常说:“情况再紧、技术再复杂,也不能留有任何瑕疵!”
为确保科研设施每个细节都万无一失,他的身影常常穿梭于科研试验一线。严冬,厂房里格外寒冷,为方便(fāngbiàn)通过狭窄地带检查(jiǎnchá),他只穿着单衣;盛夏,他冒着酷暑高温,钻进蒸笼(zhēnglóng)一样的封闭区域(qūyù),汗水浸透衣服。
虽然大家(dàjiā)都觉得“陈总在现场,啥事都托底”,但(dàn)看着他清瘦(qīngshòu)的身影,还是会劝他:“您就在办公室坐镇指挥,我们保证‘万无一失’!”
陈振华却笑着对大家说:“我对大家很放心,但不在一线(yīxiàn),我的心里头总是(zǒngshì)空落落的。”
在某科研设施(shèshī)动力源(dònglìyuán)研制完成、即将接受国内院士专家评估之际,陈振华作为验收组主要成员,提前到动力源装配调试现场,开展试运转。随着运转速度提高,测控间大屏幕上显示的轴承振动数值一点点(yìdiǎndiǎn)增加,大家的心也提到(tídào)了嗓子眼。转速稳定后,技术人员要去现场查看(chákàn)机组安全状态,考虑到有安全风险,厂家建议(jiànyì)由他们的工程师去现场查看。陈振华斩钉截铁地回答:“我必须亲自去看。”
他戴上安全帽和防(fáng)噪声耳塞,带头进入了(le)调试现场。伴随着机组震耳欲聋的噪声,他攀爬上试车台位,认真细致地查看机壳安全状态,感受机组振动情况,当确认一切都(dōu)经受住了考验时,他激动得热泪盈眶。身旁的战友也感慨道:“真是不容易,几年(jǐnián)的辛苦没有白费。”
“为了国防事业,一切都是值得(zhíde)的。”陈振华说。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